互聯網創業熱潮一波接一波,其中很多企業采用“燒錢”這一策略,比如注冊App送紅包、拼車免單等,看似愈演愈烈的競爭里“有錢人”更能勝出。
但是,真的是這樣嗎?
最新,一向以“燒錢”速度快著稱的共享辦公“鼻祖”WeWork,發生了一點事兒……
估值暴跌 ?IPO一波三折
Wework創辦于2010年,是世界上最大的聯合辦公空間運營商,已在全球15個國家和地區的49座城市,擁有156個共享辦公地,服務12萬名客戶。和大多數創業公司一樣,快速發展的WeWork也在計劃上市。
就在上個月,WeWork高調宣布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正式提交IPO招股書,沒想到卻披露了數十億美元的虧損,僅在2019年上半年,WeWork就虧損了6.9億美元,過去三年的總虧損額達到近30億美元。計劃于9月初舉行的上市前路演,如今也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延期,昨天上午直接宣布了推遲IPO時間。
短短四周,這個估值一度飆升至470億美元的科技“獨角獸”,縮水近三分之二。如此來看,以燒錢擴大規模的商業模式,對于企業而言,已經不算個好的出路了。
中五位美元拿下we.co
作為互聯網企業,WeWork對于域名的保護還是可以的。中文網站啟用的域名為WeWork.cn,并將WeWork.com設置成跳轉鏈接,此外,還保護了wework.app/biz/org、welive.app/biz/org等相關域名。
英文網站啟用了we.co,該域名注冊于2010年4月份,主體we有“我們”之意,在英文里是最常用的人稱代詞,也對應了品牌的首個單詞。相比wework.com來說,we.co字符短小精湛,對于用戶的記憶與輸入更加便利。
其實這枚域名早在2015年就被WeWork收購,據說交易價格高達中五位美元,之前一直處于隱私保護狀態,直到2017年才公開啟用。
錯失we.com
相較于we.co,we.com可能更加匹配WeWork,為何WeWork沒有收購we.com,而是拿下we.co?小編猜測可能是當時人人貸以800萬美金的價格提前收購了we.com,WeWork只能退而求其次選擇we.co。當然也有可能是WeWork不愿意出這么高的價格,購買we.com。
值得一提的是,人人貸花800萬美金拿下we.com時,也不過是一個剛剛成立2年的初創企業,其眼光和選擇值得佩服。當時人人貸董事長楊一夫接受采訪時曾說:“短域名價格很高,還在不斷上漲,純粹從域名投資角度講,也不會虧?!?/p>
很多初創企業一開始會選擇比較便宜的域名,等以后企業發展壯大了,想要收購最匹配的域名時,卻發現早已被別人搶先一步了。小編在想,如果當年wework拿下了we.com,結果會不會有什么不一樣?更多域名行業資訊,請關注聚名網。